- 註冊時間
- 2010-4-24
- 精華
- 在線時間
- 小時
- 米币
-
- 最後登錄
- 1970-1-1
累計簽到:4 天 連續簽到:1 天
|
[blockquote]木星,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,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五颗。中国古代就认识到木星约12年运行一周天,而把周天分成十二份,称十二次,木星每年行经一次,用木星所在的星次可以纪年,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。是天空中的第三亮星,最亮时达-2.4等,只有金星和冲日时的火星比它亮。木星有众多的卫星,截止到1990年,已发现16颗。1979年,行星际探测器“旅行者”1号还发现木星有一个很暗的光环。木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,轨道半长径为5.205天文单位,离心率为0.048,它在近日点同太阳的距离比远日点近约0.5天文单位。木星的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很小,只有1.3°。
% n3 U% B* N6 o& H( O, ~ m
! w N7 j+ e" |- F 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4332.589天,约合11.86年,平均轨道速度为13.06公里/秒。木星是太阳系内自转最快的行星,赤道上自转周期仅9小时50分30秒,两极地区的自转稍慢。由于高速自转,使得它的扁率相当大,达0.0648。木星的自转轴几乎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道的,二者的交角达86°55′。木星的赤道半径为71400公里,是地球的11.2倍,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;质量为1.9×1030克,比地球的质量大300多倍,是其他八大行星总质量的2.5倍,平均密度只有1.33克/厘米3,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27.07米/秒2,两极为23.22米/秒2。
# |2 I6 [5 h7 X! e( G& }5 W: { 4 w; {+ y" l' }+ I% w6 K
木星有着浓密的大气,主要成份是氢和氦,还含有少量的氨、甲烷和水。用望远镜观测木星,可以看到大气中有一系列与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云带,云带的形状随时间不断变化。这表明木星大气中存在着激烈的运动。木星表面的温度很低,根据理论计算,它表面的有效温度应为105K,但地面观测和行星际探测器测得的结果均高于理论值,对木星的红外观测也表明,木星辐射的热能为它接收到的太阳热能的两倍,这说明木星内部存在着热源。木星还有着比地球更大更强的磁层和辐射带。
( ^, R Q, L4 O' W2 m0 Q2 u6 ^
. m8 s& A5 W, H$ M; r3 D7 Y7 B 木星磁层比地球磁层大100倍。它可分为三个区域。内区(离木星表面20个木星半径的范围内)具有与地球辐射带相近的强辐射带;中介区(从20个木星半径到100个木星半径)的磁力线被离心力歪曲。内区和中介区都按约10小时的自转周期转动。外区(60-90个木星半径范围内)的磁场很弱,到磁层边界处已趋于零。除很靠近木星表面的部分外,木星的磁场是偶极场,但场的方向与地磁场相反,即地球上指北的罗盘到木星上变为指南。木星的磁轴与自转轴间的交角为10.8°。离木星3个木星半径以内的磁场是4极或8极的,场强为3-11×10-4特斯拉。
% W2 W& C2 u7 G4 X6 _
' J) J' \$ W; o- n& C! o 木星表面大红斑,位于赤道南侧,长达2万多公里,宽约1.1万公里,略呈蛋形。发现于1660年,300多年来尽管它的颜色和亮度不断变化,但形状和大小几乎没有变,大红斑沿逆时针方向绕中心转动,而且在经度方向上有漂移运动,因而肯定不是固体的表面特征。现在认为它很可能是一个大旋涡,或者说它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。旋涡或气流中含有红磷化合物,大红斑的颜色可能是因此产生的。至于大红斑能长期存在的原因,目前尚不清楚。
' U$ C7 ~; |9 E( Z- D5 {* m) i Y 0 a; B" ~' S# c' A: A% N) v
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,它的体积超过地球的一千倍,质量超过太阳系中其他八颗行星质量的总和。与其他巨行星一样,木星没有固态的表面,而是覆盖着966公里厚的云层。通过望远镜观测,这些云层就象是木星上的一条条绚丽的彩带。 0 W% t! A% ~9 L' @, M" f3 @
$ `1 n, n: [& {2 |, E1 F
1989年10月18日,由“阿特兰蒂斯”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的“伽利略”号木星探测器,是美国航天局第一个直接专用探测木星的航天器。伽利略木星探测计划始于1978年,最初计划于1982年1月发射,后因经费不足、飞行设计修改和航天飞机发射失败等原因而先后9次变动计划。致使发射一再推迟,研制经费高达13.6亿美元。7 w8 I2 x5 a1 V0 t# ~
2 h# I8 W% G5 s
“伽利略”号探测器呈不规则长形体.总重约2717千克,由木星轨道器和再入器两部分组成,在到达木星前约150天时,两者分离,轨道器环绕木星运行探测;再入器深入水星大气层考察。
) c+ C" z5 Q q* x& u3 b# ~4 f+ ?" D7 g$ G' s: U- c! ^
轨道器是由美国的喷气推进实转室设计、制造和操作的,其总重为2378千克,正常情况下以3.15转�分自旋稳定。其上的主要设备为;推进舱,包括一个机动推力器和一个单一入轨推力器,与推进剂一起共重约1185千克;2台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偶发电机,可提供0∼480瓦的电力;一个约5米直径的高增益地球通信天线,用S和X波段与地球通信,定向精度为0.1度。轨道器上还装有很多精密的探测仪器,主要包括:CCD摄像机,发回的照片清晰度比“旅行者”探测器的高20∼1000倍,可分辨出木星卫星表面3O∼50米范围的细节;近红外绘图分光计,可探测出氮、磷化氢、水、甲烷、锗等组分;紫外分光计能探测出氮、氢和氧等;光子偏振、辐射计,可以测量偏振光和光强度;磁强计、高能粒子检测仪、等离子体检测仪、等离子体波分系统(测量电场和磁场变化)、尘埃粒子检测仪和重离子计数器等,可用于对木星磁层等的研究。, N( @0 V% ?' q* G" V# O0 U" ?
, g, }- _5 i& Z8 ?* S: m- E
1、伽利略飞向木星(想象图)9 K2 H+ x, \, D+ l" y0 f
s. M6 |; v4 Y
+ u& w' F( D- S" q) Y+ A 再入器是由美国航天局的艾迈斯研究中心负责设计,休斯飞机公司创造的。其外形呈扁锥体,总重约339千克、其中仅防热壳就重达220千克。其上有2台1波段发射机、能以128比特�秒的速率发送测量数据,经轨道器中继到地球。再入器上的探测仪器有:大气结构检测仪,能测量木星大气的温度、压力等;中性质谱仪,可测定木星大气组分;氦分量检测仪,用于测定木星大气中的氦气含量;测云计、纯流量辐射计以及光和射电检测仪等。
; ~% t6 }1 P6 h! u% v6 m' `+ H8 R, u" }. E3 o r' S: z3 j# W' e4 t
“伽利略”号探测器在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9月21日纵身“跳”入木星大气层,以一种近乎自杀的方式使自己焚毁,为长达14年的太空之旅画上了句号。
- S$ K# N; e& s! z& d
# S0 c; D+ C6 X “快点走啊,‘伽利略’号!”在地面控制人员的遥控下,重达2.5吨的探测器逐渐向木星靠近,然后飞入木星黑暗的背面。当天下午快4点的时候,“伽利略”号与地球的通信联系中断,几分钟后坠入木星大气层。* c5 l/ ^0 H5 N0 q
& V! ^( Q U, R7 d “伽利略”号的坠落速度据估计达到约每秒48公里。按照这一速度,从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到东部的纽约只需82秒。它与木星大气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基本将探测器焚毁殆尽。 8 K+ U, s( S, N0 O6 Y: G) I( d
$ K* o$ ^+ f; i# l3 _* i 数百名科学家、工程技术人员和他们的家属,聚集在帕萨德纳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,遥送“伽利略”号走完最后一段路程。不少人已经在这个项目中工作数十年,探测器的陨落让他们颇为伤感。一位名叫洛佩斯的科学家说:“对一位老朋友说再见,真有点难过。”坠落过程开始后,最后一任项目主管亚历山大女士的眼睛也一度变得湿润。
; ^- z; I# _& M- a( R& B2 i1 m) b) d. p4 S* ?9 k0 A! y7 _
2、伽利略拍到的木星近照. X6 \; m8 F, N3 i8 N
6 _7 R' N$ g* J3 Z" P2 V' \8 G8 l. S
5 U7 ^/ Z6 x( E( w3、木卫一在木星表面投下的影子清晰可辨
- U3 O* N$ w' q7 e/ t" h) y" l+ p5 T1 N; s( O
9 [" i! J8 G1 @, b( u “伽利略”号虽然是一台无生命的机器,但它从孕育到坠毁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辉煌和挫折,让科学家们难以割舍。; Z5 X8 Y, w' _7 \7 P7 A- i
5 K$ b: u, v W' \! D u, h
“伽利略”号探测计划最早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提出,1977年得到宇航局批准,但直到1989年才由“阿特兰蒂斯”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。之后,探测器上的主天线曾出现故障,但地面控制人员最终找到了让它发回探测数据的其他办法。 ! S. _/ M) C$ e0 U$ \$ n- d9 a
. d p {8 B. R
探测器原定约2年的使命先后被3次延长。在1995年12月飞抵环木星轨道后的7年多时间内,它创造的记录有:绕木星运行34周,与木星主要卫星35次相遇,发回包括1.4万张照片在内的3万兆比特数据,在木星的三颗卫星上发现了地下液态盐水存在的证据,第一次从轨道上对木星系统进行了完整考察,第一次对木星大气进行了直接测量。 ) p; F; z) P3 M1 ^2 _* i
3 L3 V6 _+ {8 `2 Z6 G% H$ F 美国宇航局原打算让“伽利略”号在环木星轨道上运行下去,但探测器有关木卫二上可能存在海洋的发现使专家们改变了想法。“伽利略”号的主要使命不是去外星寻找生命,在设计时探测器没有经过消毒处理。当它燃料即将用尽时,在木星引力的作用下轨道可能发生变化,并可能与木卫二相撞。理论上,探测器与木卫二相撞可能导致地球的微生物在木卫二上立足,这种情况将会影响未来在这颗卫星上寻找本土生命的工作。
0 {7 I: }/ P2 k% ?
2 ?5 W6 U( c5 o 木星的主要卫星有四个,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木卫二,它的冰外壳下面是液态水,下图是伽利略释放探测器拍下四个卫星外形和它的陆地表面照片
) [ t* s/ L& l" V9 o4 D, j0 d# V9 z7 X# d" K* e& |
* q: _5 z1 k7 Y( t9 {* @ 美宇航局由此决定,在“伽利略”号燃料未完全用尽、还能控制运行轨道之时,让它葬身于木卫二之外的其他天体上,这个“安葬地”最终定为木星。
/ T1 E8 Y4 W# e* s. e# d
# t! F, p, {5 e' v 伽利略号的旅程并不幸运。它原本的计划是由太空穿梭机将它和它的推动火箭--半人马座火箭送入地球轨道。然后半人马座火箭将用2年半的时间将伽利略号送抵木星。在80年代初,伽利略号完工的时候由于航天飞机和运载火箭没有准备好。所以推迟了发射时间。当一切准备妥当之后,升空日期便定在了1986年的5月。但在1986年1月的挑战者号穿梭机惨剧发生后,美国政府停止了一切的升空活动,并对安全准则作出了检讨。伽利略号的升空时间被延后至3年之后。新的安全准则也随之增加,包括使用低功率的推进火箭,并禁止在航天飞机的运送仓内放置燃料。这意味着半人马座火箭将取消。为了进入预期的轨道,太空船会先进入金星的轨道,再借助引力来加速,再两度折回地球加速,然后前往木星。这使得原本预定2年半的旅程变成了6年。在等待升空的三年中,伽利略号被多次改造,运送和储藏。有人认为这3年的“旅程”很可能就是升空后诸多问题的原因。 伽利略号利用增加了的旅程,对月球的光面和暗面的地表化学物质作出了比较,而且还对地球南极的臭氧层作出了大气观测。但在最后一次离开地球之前,问题再度出现。伽利略号的主天线--高增益天线被发现不能准确打开。高增益天线作为伽利略号和地球联络的主要工具,它的出错造成了严重的后果。本来伽利略号能每数分钟往地球发回一张照片,故障发生后变成了数周一张。幸而,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此作出了弥补。数据能通过压缩再传送,这使得照片的传送时间减少为数小时。
# e' n5 v' v* s' z) M' b. e9 L: t- B; E6 \) |. c2 e
在伽利略号略过小行星带时,伽利略号对小行星951和小行星243(Ida)作出精密观测,发现Ida的卫星,并命名为Dactyl。在1994年的彗星撞木星天文奇观中,伽利略号观测了舒梅克•利维九号彗星的碎片撞入木星的过程,地球上的望远镜则要等待木星自转来观测其阴影。
! m4 A7 z# T: X! ~! E, r) t6 { o/ q$ L9 k# [4 c
然而,在到达木星的两个月前,另一个问题发生了。伽利略号的磁带记录器发生了故障。磁带记录器的主要任务是,记录伽利略号上各种仪器所探测到的结果,并在适当的时候发回地球。在主天线发生故障之后,磁带记录器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。为了对磁带记录器作出调整,伽利略号放弃了原本探测木卫一的计划。
; ~2 X$ H# K. D- s* R1 l2 b+ N I
9 [) o0 m! c2 R# I+ h' ~8 b4
# n( C, m1 v6 {! N# M5 P2 Q" t0 a5 Y
% Y6 Y5 h/ k- _% b2 Q6 z5 I5、近距离观察木卫一,在阴影中的红点是火山在喷发* y$ L5 I& I9 D, x/ }3 h* d! G
/ }& V8 g" A% _0 w+ a
7 H2 O# U9 H; y/ Y# x6、伽利略号走进木卫一,清晰地看到它的火山口在喷出炽热的岩浆8 ^4 i) L& a3 S0 K
- L& j+ h/ }3 k
7 Y! Y: ?. `1 y- P' m7、木星的极地风光
0 ?3 ?9 h/ t2 @6 @' B% a8 r& H0 R4 i& \, [8 t' T8 I
. z7 W( w1 R( z/ ?- ?6 r" u3 Y 伽利略号带有一个探测器,该探测器的任务是冲入木星的大气,并在燃烧殆尽前,尽可能多的发回数据。这是个艰难的任务,与木星大气摩擦将产生高达华氏21000度的高温。在打开降落伞减速之后,探测器将与抵挡高温的挡热板脱离。独自承受木星的风暴,高温和巨大的压力。在1995年12月7日,探测器进入了木星的大气。探测器成功地发回了信号,并在降落了57分钟之后,探测器被木星发出的热力烧毁。但这57分钟大大地增加了我们对木星的大气和气候的了解。
% {) i/ V9 s+ j3 G
. O' ]) B7 U2 F" X* p; g( x 伽利略号对研究木星的卫星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在伽利略号到达木星之前,人们一共发现了16颗木星的卫星。伽利略号到达后又发现了多个卫星。现在,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63个。
6 ^# `; Q% ?( h5 U8 ?" C3 V* O
" F5 W! F" E% Z1 ]8、木星的大红斑其实它是木星大气中在赤道上的“台风”,这场台风已刮了百八十年了
" N! `( v- `& P" `5 ~" \' v, E8 J% {: ]6 `7 v+ n
: f$ y8 A! {4 d0 m( ]- y
9、大红斑随着木星自传,其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,没有人知道这场台风还要刮多久
) O6 p# j1 r# r; C( @; c
8 S& O2 A; h" j9 c# f% |% a' a$ X! Y
( M7 n! ^2 C6 W# s% t3 k+ p10、大红斑特写# L9 u; @% U5 h0 F. h
( B, ]$ {" n( O# H' g
. J; c9 R3 w- m" P" N
11、
" t! `8 M% S, L2 |
! w8 p0 q/ [: M5 [3 q5 I) R
( K+ P# x h) |122 M: p9 G- _ }1 s/ e4 W: d
- A8 _8 r$ G9 o) g. Y
" a2 t- N' @5 W8 E- M$ _; q
13、木星只有很小的一个固体内核,大部分都是由气体物质组成的,下面是它的构造示意图
4 G2 R, ]" _% _" T9 l8 r. J% [! O' s" F9 Z8 D5 N0 K: ]$ ^
" n/ V: B# V: T; ?! a8 h
由于受到辐射的破坏,伽利略号的摄影装置于2002年1月17日停止运作。工程师由于能够修复磁带的资料,因此它能在坠毁以前继续传送资料回地球。
6 ^/ g8 ]8 {8 S3 L4 J+ b3 T0 L6 h) X- u; g
从美国“伽利略”号探测器传回的最新的资料表明,在木卫二的表层下可能有海洋。这一新证据再次为科学家们早先根据资料作出的“木卫二上有水”的假设添加了重量级砝码,并引起了生物学家对木卫二上是否存在生命的争论。“伽利略”号探测器在距木卫二上空351公里的地方飞掠而过。令人惊讶的是,木卫二地磁北极点的地理位置在变化,并且移动得很频繁,几乎每5个半小时就移动一定距离。" M/ F" _/ y8 w0 B4 }) l
9 N: r$ a7 g7 d! e 这个结果让许多科学家困惑: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木卫二的地磁北极点不断运动呢?“我认为这些发现告诉我们,在木卫二的地表之下有一个液体水层。”空间科学家玛格丽特•基维尔森说。按照科学家的解释,如果在木卫二的地表之下有一个液体传导层———诸如盐水层———那将可以最为完满地解释磁性极点的不断变迁。基维尔森据此表示:“这些新发现对于木卫二上存在海洋的设想非常具有说服力。”
1 Y5 C2 n; `( v* c) j/ o% @. n( e4 A9 D5 ~: Y
在伽利略号的任务结束后,美国太空总署的下一个探测器名为木星冰月轨道器(Jupiter Icy Moons Orbiter, JIMO),现在处于草拟阶段。
& U- i$ B, C0 u3 Y) l( h, d/ U9 x1 {+ |2 c) _2 z B2 s
14、色彩斑斓的木卫一照片
$ H3 t1 C1 b L& U: i& m2 W& V
, M( T" U% h; l3 l
5 E0 j( z1 g! N15、木卫一特写) n u& Z. ` o6 V# C7 N
5 B, Y' C3 E, h1 T7 e8 N
1 t* {' h( q6 g$ |. j4 d+ E
16、神秘的木卫二,上面充满了由冰组成地表,里面是液体海洋
L( K( I/ D+ Q: i4 b# `9 ~5 U
' S' W, `) X& _. x) @% B; \9 Z$ L& Z0 O/ j' F
17、木卫四的风采,和咱们的月亮很相似6 @$ P/ p8 B/ X
4 }* h5 T" b% x+ J, D. x3 ]7 c0 F
% U4 K! h. T3 R18、探测器张开降落伞,缓缓进入稠密的木星大气,这里的云朵色彩怪异恐怖,与地球的云朵层截然不同
! t% h- I, Y! ^. K/ w1 r) H9 w+ ^+ q) Q* Q0 s, K$ k
/ F" g$ j+ L* T/ |4 y19、探测器继续下降,温度和大气压剧烈升高,当气压达到20个大气压后,探测器不锈钢的外罩被压扁了
7 A) h6 m) Q6 O% b0 T- z3 y8 r- w" @% V3 j+ R) Z
. }2 A4 C G) D* T4 o4 S20、探测器继续下降,下面是深不可测气体海洋,没有人知道海洋深处是个什么样子,气压急剧增加,探测器就如同潜水艇一样坠毁在这个气体星球上,留下了最为悲壮的旅程
* g9 A- N: U" s- G( c, R5 { v3 Q |
$ y+ g3 a4 [# ]+ \! M0 n$ f9 W
; R4 j* S& ~/ g- s: [[/blockquote] |
評分
-
查看全部評分
|